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是李商隱為了生計客居巴蜀,於秋夜思念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時所作。此詩歷來受到的評價甚高,我只從自己的角度來談談對這首小詩的一些感受。
「君問歸期未有期」,飄零異鄉,分隔兩地,雖難免相思之苦,但如相見有期,則總有一個盼頭。而「未有期」之說,則讓人產生強烈的身不由己之感,仿佛回歸之日永遠無法到來。而「何當共剪西窗燭」之「何當」雖有強烈的期盼之意,同樣予人以強烈的不確定感。「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李商隱本有大志,然寄人籬下為一小吏,既可以說是為了理想歷經了辛苦,也可以說是為了生計漂泊四方,身若浮萍,不能自主,怎不讓人萬分惆悵!這種不確定感以及因之而來的鄉愁是如寄的漂泊人生之本體性感受。
然而惆悵孤寂於生活而言雖是一種不幸,於生命和詩歌而言,則未必不是一種報償。這就是此詩的一個重大成就:對巴山夜雨之美的發現。不知道是什麼導致了氣候的變化,這幾年秋冬季節錦城的綿綿細雨是越來越少了,但至少對整個青少年時期都在巴蜀之間的小城度過的自己來說,巴山夜雨是我生命中刻骨銘心的記憶。成年之後到四川讀書工作的人,尤其是習慣了秋高氣爽天氣的北方人,往往很難忍受巴蜀陰沉昏暗,長時間不見陽光的天氣。但如果你能沉下心來,於深夜萬籟俱寂之時,凝神諦聽窗外滴滴答答的雨聲,似乎每一聲都滴在你的心上,讓你的心分外惆悵,而這惆悵又讓你更深地領悟到自身的存在,並感受到一種沉靜憂傷的詩意。這種感受又讓我想起裡爾克的一句詩:「我願是房屋裡唯一的人,懂得什麼是夜涼如水。」
正如杜甫所言,四川盆地的氣候特點是「南來風景異,季冬樹木蒼。」除非你走進周圍的高山,否則溫暖的巴蜀大地於秋冬季節依然樹木蒼翠,卻很難有「西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的濃濃秋意,然而巴山夜雨的獨特詩意彌補了這一缺陷。而李商隱正是巴山夜雨詩意的發現和命名者。自從有了這句詩,如果你又能經由這首詩去領略巴山夜雨的詩意,巴蜀大地的綿綿細雨也就不再讓人愁苦,至少不會如霧霾一般讓我感到煩惱。
這首詩還有一大特點是時空的錯綜。「君問歸期」是過去的時間向度,「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正在惆悵思念以及寫作此詩的確定的現在,「何當共剪西窗燭」是不確定的渺茫未來。「卻話巴山夜雨時」這種擬想中的回溯則是搭建了不確定的未來和有著真切感受的確定當下之關聯,這種關聯使得無從把握的人生和渺茫的期盼似乎有了一點著落。畢竟,人是無法忍受完全的沒有希望和不確定的。借由期盼和未來的相會,此時的天涯孤苦和寂寞似乎都得到了療愈和慰藉,漫漫長夜和無盡的等待似乎也就可以忍受了。至於這種三個時間向度的豐富性及由未來向現在和過去的回溯與馬爾克斯《百年孤獨》著名開頭的的相似以及不同,再去說就顯得多余了。
這首詩詩意之濃烈,情感之真切,時空的錯綜以及由此帶來的審美感受之豐富強烈,確實讓人回味無窮。(網絡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