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不爭之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就是至高的,絕對的善,是善本身。蘇格拉底說,無人有意為惡,人皆追求自以為是之善。比如,世人皆追求金錢,乃是因為他們認為金錢為善,從而誤將善之具體事物當做了善,結果就是內心的永不滿足,乃至因此誤認而為惡。比如現在的中學生卷高考,誤以為考上清北就是善,其實考上了必定還是會感到空虛和不滿足,名校並不能給你帶來真正的內心平安和喜悅。同樣,買了大房子和豪車也是如此。

不過一個人為何會追求絕對的善呢!那是因為人之心靈並非形而下世界的產物,它來自於至善,並終將追求和回歸至善,非如此不足以滿足內心之渴求,止息內心之躁動。換言之,人皆有道心,佛心或曰神性,故人人皆會求道,拜佛和敬神,如果誤求誤認則為偶像崇拜。

上善既然無形無相,非任何具體之物,不可思議,無法言說,就會顯得玄虛。那麼很多時候就只好將其譬喻為大家熟悉的某一具體事物,使之顯得具體可感,可以想象。比較常用的比喻有樹之根干,大海,太陽,乃至現代天體物理之黑洞,其皆可為道之象。而此處則是以水為喻來顯示作為上善的「道」之利萬物,不爭和處眾人之所惡這三個特性。

水為生命之源,水利萬物。同樣,道為宇宙萬物之終極本源,是萬物產生,存在和發展之終極原因和力量源泉。一個人效法水德,如水一般利萬物而無我無私,即是效法道,修行道和趨向道。不過,如此利他而無私,又似乎是反人性的,非芸芸眾生所願為所能為。故此,須有更高之心理動因,即為了解脫煩惱痛苦,獲得心靈的平安和諧和超脫生死輪回,正所謂「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無私故能成其私。」

眾人皆慕高厭低,水則反之,百川皆趨下。然向下之路,即向上之路。百川歸海,乃是回歸家園,人謙卑下來,放低自身,方能無我皈道。卑下近道,又豈非超越高下之二元對立,無卑無高,至卑則至高乎!眾人之所惡,避之唯恐不及!如此,則因爭奪地位,名利而來之不滿,嫉妒,失落,焦慮,擔憂,不平和憤怒皆不存在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無我無人,誰與為爭,又與誰爭!此乃「夫不爭,故無尤。」

然不爭,豈非躺平乎!唯唯否否,不爭躺平,似是而非也!不爭地位名利,然尚須「利萬物」,躺平能利萬物乎!「居善地,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方能利萬物,把自己天賦之才能充分發揮出來方能利萬物,此正孟子所謂:「盡其心,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安身立命,無我皈道,了卻生死,超脫世間,此何等大事,又是何等艱難,須絕大願力方能為之。

如是權利維度,則又必須爭。爭與不爭,二元對立;換個角度,爭方為善。 (網絡資源匯編)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