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十八十九章:見素抱朴,絕學無憂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郭店楚簡本無「智慧出,有大偽」一句。仁義,孝慈,忠誠,這都是儒家大力提倡的價值觀。所以這兩章針對儒家的意圖是非常明顯的。而儒家廣泛流行於天下,當在孔子死後,也就是公元前四百多年以後,那麼《老子》的成書,至少是這兩章是不是在孔子死後的戰國時期呢?我想可以作這樣的猜測。

仁義,智慧,孝慈,效忠,難道不都是值得稱道的美好德行?為何老子要批判和反對呢?難道要人不仁不義,不忠不孝嗎?乍一看,老子的話似乎違背常識,讓人不能接受。其實忠孝仁義作為實踐理性的倫理法則,它對治人性異化墮落和虛偽的現實,試圖通過形而上的人性理想來引導和規范人之內在情感和外在行為。可是既然人性已經墮落,人的心靈已經敗壞,試圖改變和規范人的行為豈非是徒勞?它除了導致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的虛偽道德表演以及嚴酷倫理他律的人性壓制之外還能有什麼好的結果呢!

所以儒家忠孝仁義的提倡乃是治標不治本,治外不治內之下策。然則如何治標治本?那就是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絕巧棄利乃能見素抱朴,少私寡欲,自然能盜賊無有了;而絕聖棄智,絕仁棄義則是棄絕儒家所謂聖智仁義的禮儀倫理之學。其實此二者做的都是「損之又損」的減法,是修煉和回歸大道根本的兩大功夫和途徑。因為墮落敗壞的人回歸大道之障礙無非兩者,一是過度的欲望,二是對各種名相知識的執著。見素抱朴,少私寡欲對治的是前者,絕學對治的是後者。超越欲望和知識,心靈向本真質朴回歸,即回歸大道之自然無為;此本真質朴,自然無為之內在心靈外發而為行為,則無虛偽,無紛爭,無昏亂,又安用提倡忠孝仁義,聖智巧利乎!(網絡資料匯編)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