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四十二章:三生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是一,為什麽還會是道生一呢?

三生萬物

道作為天地宇宙萬物之終極本源,它無形無相,不可思議,無法命名,然而當我們用思維來把握它並將它命名為「一」的時候,混沌之在即被我們的思維和命名分化為了思維和存在,名稱和對象,此即是「一生二」,混沌之在,加上「一」的名稱及所指對象,則為三,此所謂「二生三」,沿著此種用語言符號來進行思維分別的路徑走下去,就逐漸分化區別出萬物了。

如果結合對照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道本無形無始無限,即「無極」,然而「道」如果要無中生有創造出宇宙萬物,則必有一個從無到有的起始點或門戶,這個起始點即「一」,也就是「太極」,意思是最初的開端,最大之存在,而太極生陰陽是為「二」,陰陽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沖氣以為和」是第三個階段,有了陰陽的相互作用,「負陰而抱陽」的萬物也就產生了。

萬事萬物的存在皆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結合,比如柏樹的存在須有樹之普遍性,柏樹之特殊性,以及兩者的結合產生出柏樹,這也可以被認為是「三生萬物」。

就我們認識事物,體認存在的精神發展而言,也須經過三個階段,就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所謂存在,本質和概念這樣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發展過程。如果對應於佛法參悟就是色,空,色空一體的過程。經此三階段,我們才能在意識體悟層面認知萬事萬物的存在無非皆為本體之現象,即陰陽,有無之統一。

自心理學而言,心理存在整體為一,分裂為「意識」和「無意識」則是「一生二」,而意識自我執相為真,並通過語言和思維活動對混沌整體之存在進行區別分類,則是三生萬物。就此而言,我們也可以認為,萬物不過是自我意識的產物,是阿賴耶識所變現,是一念忽生山河大地,真所謂「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損之而益

正因為萬物從「一」而來,「一」即本源之道,則「一」為大,而世間權力格局中以「王公」為大,故他們以「孤寡」自稱,取「孤寡」為「一」之義,則如道之大。如果萬物之產生是「由一到多」,由本體到現象這樣無中生有的創造過程,那麽要解決「我到哪裏去」的生命和精神歸宿問題,就要走一個相反的過程,即「由多到一」,由現象到本體的回歸之路,這就需要「損」,也就是是做減法,「損之又損,以至於一」。世人皆貪多惡少,知識要多,物質要多,錢要多,反正是要不斷做加法。如此,則「損」的減法就是壞事情了。但「損」到極致,又意味著回歸「一」,回歸道,「損」又是好事情了。這就是所謂「損之而益」;相反,不斷地做加法,增加知識,物質,金錢並執著於它們,這看起來是好事情,但卻使得我們的精神被紛繁蕪雜的無常假象所束縛,增加得越多,離道越遠,從而失去安身立命之所,精神流浪於荒野,「益」的加法又是壞事情了,這就是所謂「益之而損」。

強梁者不得其死

不斷地做加法,追求更大的力量,更多地物質,更多地知識,往而不返,停留於肉體和物質層面,被無常的假象所束縛,精神流轉於二元對立的世界,又如何領悟超越生死,不生不滅之道?不能了生死,則流轉生死,為永世不得超生之孤魂野鬼矣!此即「強梁者不得其死。」(網絡資料匯編)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