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製不割。
復歸於嬰兒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雄」者,生發,雄強,擴張,進取和力量,然而剛而易折,物壯則老,雄強的力量來自於肉身血氣和物質基礎,以及小我的執著和自大,它是無法持久的。相反,「雌」者,溫柔謙卑,如溪谷一般中空無一相,因而能守住真常之德,回歸如嬰兒一般的本真狀態。
可是為什麽要復歸於嬰兒呢?嬰兒沒有自我意識,完全的無我,本真自然,心靈和身體都柔軟開放。因為沒有自我,故沒有時間意識,沒有記憶,沒有對過去的留戀,也沒有對未來的妄想,並且是因完全交托而有絕對的安全感從而無焦慮的。他完全活在當下因而也活在永恒之中,他沒有任何煩惱。所以回到嬰兒狀態就是回歸伊甸園,回歸神的國度,回歸天道自然。
然而,既然是復歸於嬰兒,那就意味著曾經不是嬰兒,而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僅身體要自嬰兒狀態,而少年,青年和壯年這樣的身體發育成長的過程,心理意識也要經歷一個發育成長的過程,就是自無意識而有意識,自無我而有我,自無理性而有理性,自無責任能力而有責任能力。然而,這樣的發展也是有代價的,這種心智意識的存在既使得人自動物狀態當中超越出來,又使得人與自然狀態分裂,這就是異化。
自我意識產生帶來諸多煩惱,尤其因分別善惡而精神分裂,因時間意識而恐懼死亡。我們從此就著了我相,於是被逐出了與神同在的自然狀態,於是妄念叢生,流轉生死,心靈漫無所歸,於是需要向開端的自然整體性回返,從而克服文明意識帶來的異化,這就是所謂「歸根曰靜,是謂復命。」也就是這裏的「復歸於嬰兒。」當然,此時的「嬰兒」已經是一種精神狀態的隱喻。雖然貌似相同,都是無我無相,都是活在當下,都是絕假純真,都是柔軟開放。但復歸後知心靈存在是自覺而非自發的,覺悟而非混沌的,是包含了生命歷程中的全部知識,思想,和經歷體驗情感的豐富性,又揚棄和整合為一個和諧之精神生命整體的狀態。
知其黑,守其白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白」者,意識思維之光的照亮和顯現,然意識之思和感並非心靈和精神之全部。「白」乃是存在精神本體之顯現和敞開,敞開的同時,本體已經被遮蔽和深深的隱藏。因為存在一旦顯現,無中生有,就被其有所限,存在本體即蛻化為存在者。而「黑」即「玄」,即存在本體,它並非光之匱乏,相反卻是光的聚集,如黑洞一般因密度過大,過度濃縮而光極反黑,無法窺測。
正如心理無意識非意識所能窺測,人們也往往意識不到「黑」之存在,所以海德格爾在《形而上學導論》中故作驚悚地追問:「為何有存在而無卻不存在?」然而,如果人們知「白」而不知「黑」,則可能會以有限而暫時之「白」為認知和精神之全部,於是陷入真理在握的膨脹和狂妄之中,從而導致歷史和政治的無窮災難。而根源的喪失也會導致人們精神上虛無絕望,無家可歸的嚴重後果。
而知白守黑則意味著本體現象,無意識意識,存在存在者,陰陽有無統一的太極般圓滿和諧狀態。
達到此種圓滿狀態即足以為天下之人追隨的楷模,本真德性和諧完善,則足以回歸無極之終極本源矣!
知其榮,守其辱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榮」者,榮華也,高處也,驕矜也;「辱」者,卑下之位置和處境也。一個人只有放下自己的驕傲,謙卑處下,方能內德充足,無我而歸道。所謂「樸」,乃是尚未分割的完整之原木,意味著生命完整自然本真之存在。然而,如果一個人為了功利目的而成為某個實用之體製功能結構的一環,其完整性就因此專門目的和功利性而喪失了,存在自身因此異化為非在而不得自由。所謂「大製」即生命存在之完整性,這是天道自然所製作,是不能被砍斫分割而喪身失命的。然而,一個人的成長又必然經歷完整性喪失的過程,這就是「割」,就是混沌被鑿七竅。鑿七竅就是在感官感知之基礎上進行的理性意識分別。(網絡資料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