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這是《老子》中比較關鍵和重要的一章,因為它非常濃縮,穿透和涵蓋力都很強,且講的是歸根復命,知常入道,了卻生死的大問題。
「致虛極」就是通過努力的修煉以達到虛空的極致,即本來無一物,內心空明如鏡的狀態,亦即莊子所謂「至人之用心若鏡」。王陽明講的「致良知」也是類似的意思,不過「良知」的倫理意識色彩比較重,不如「虛極」空靈,這也反映了儒家和道家的微妙差別。
雖然朝向內在心性本體的回歸使得心靈因安住於自心而獲得了寧靜和諧,而不是向外虛妄攀援,流浪無歸和躁動不安。然而,今生的修行和回歸之路並非是一勞永逸之事,在經過漫長而艱苦的精神修煉,達到「虛極」的狀態之後,並不就萬事大吉,可以躺平了,而是需要通過每日的內觀修煉以保持之,神秀所謂「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也。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回歸虛靜狀態之後,則能以空明如鏡之心,如實觀照萬物之真相。一開始什麼也沒有,道無中生有創造出了宇宙,然後宇宙毀滅回歸於無;地球繞著太陽運行,到達遠日點後又向近日點回歸;春天草木滋長。秋天萬物凋零。宇宙之大,小草之微,莫不如此,周而復始,往復循環。復,其見天地之心哉!
「萬物並作」是無中生有的向外發展。然而,此發展雖是本體顯現之必然,亦是存在與本體之分裂和自本體之出走,遠行到極致,則必然朝向本體之在回歸,所謂物極必反是也。「各復歸其根」,即各自復歸各自之根本,萬物不同,各有其根本。草木有草木之根本,動物有動物之根本,人有人之根本,每個人有每個人之根本。故各人須向各自獨特本質回歸,方能走出詩和遠方的流浪迷思而回歸家園,而此在惟持續行於去蔽之途,吾輩方棲居於家園。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復命」即是「復性」,《中庸》曰「天命之謂性」,「性命」就是上天所予的天命之性,復命也就是復此天命之性。既然要回復,就說明本來具有,然而卻失去了。為何要回復此「性命」呢!因為我們的肉身由四大和合,空無自性,乃是虛幻無常的。而「性命」作為超越性之存在本體,則超出時空現象之限制而具有不生不滅,恆久常在之特性。此正所謂「復命曰常。」故歸根復命關乎生命意義,心靈家園和生死問題。了解,認知和回歸此恆「常」之性命,就不會妄作馳逐於外物,而是向自己的內在根本回歸,我們的使命和意義只在於反身而誠,做真實而獨特的自己。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知己之常,則知萬物各歸其根,各有其常;則知尊重和包容萬物之自然天性,從而不會以一己之私欲和自以為是之執念去宰制萬物,於是乎此心無蔽,廓然大公矣!「公乃王」,「王」者,真君也,生命之主宰也,恆常天命之性也,由性命而入於道,則超脫輪回,了卻生死,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矣!如此,肉身之死亡又安足以成為困擾!(網絡資料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