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五十二章: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天下」者,宇宙萬物也,它不是從來就有,而是有個開始的。對此問題,《聖經·創世紀》開篇就說宇宙萬物,尤其萬物之一的我們人類皆為上帝所造;而現代物理學和生命科學也有自己的回答。

《道經》第一章就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其實,有無基本上是一回事,合起來就是道。不管怎麽說,就像母親生孩子一般,道創造出了萬物,所以道就是宇宙萬物之起始,是它們的母親。但是對此萬物之始和母,我們一開始卻未必能有所知,只有我們對自己之生命存在感到困惑,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追問萬象之存在本體的時候,一直追問下去,方在某個瞬間,赫然開悟,並對作為萬物之母的「道」有所領會。

按照古希臘智慧的看法,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最根本的使命是認識他自己。然而,如何才能認識自己呢?人之存在,有四種關系,即與自我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天地萬物的關系及與道的關系。自己的某些感受和特性,別人是永遠無法理解和感同身受的,故只能自身去體驗和認知;然而,他人乃是自我的一面鏡子,甚至從根本意義上講,「我」就是依賴於「他」而存在,被他人所定義的,沒有「他」就沒有「我」,人之在世存在,必與他人發生關系,我與他人的差異及他人對我的感受和看法,使得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我之為我的特性和真實面目,從而相當程度上避免自戀鏡像的幻覺。

然而,人要認識自身,最根本的還是人與天道之關系。正是天道維度,使我們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是被創造的,非終極的,依賴的和有限之存在,故須回歸天地宇宙整體,回歸天道方能擺脫肉身短暫的死亡焦慮和人生如寄的漂泊暫住之感。一旦識得自性本體,回歸天道本源,並抱持和守護住此本源,肉體生命之死亡也就不再是個什麽了不得的事兒了,因為生死問題已經了了。這就是所謂「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

正是眼耳鼻舌身這樣的肉體感官使得我們的心靈意識被引向感官所感知到的現象世界並執以為真,且被自感官現象基礎上所產生的對立分別知識所束縛,並因此執而產生虛幻自我,虛幻自我對假象的執念就是終其一生的痛苦煩惱之根本。所謂「塞其兌,閉其門」就是要關閉此六根六識,使得我們心靈的視線擺脫外在幻象,而反觀自照,識得自性本體,再從而持守真如,又如何會徒勞追逐幻影而疲憊不堪呢!反之,如果我們充分地打開感官,以假為真,沈迷於物質欲望和執著於思維觀念,則身心皆迷逐外物,困於牢籠,又如何能逍遙自在呢!這就是所謂「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

見「小」就是見「道」,道超越時空,無有體積,可強字之曰「大」,亦可強名之曰「小」,實則無有大小。只不過就自現象而本體的認知過程而言,自天地萬象之大,而返歸內在自性本體,則是自無窮大而無窮小,乃至於無小無大,至小至大之過程。小即道,道即明,道即母,母即柔,守住此不生不滅,能生萬法,柔卻堅固之道體,宇宙萬物皆自其而來,依靠它獲得力量,並最終回歸於它,還有什麽能強過它呢!

窺見道體,見小守柔,則由自我執著遮蔽所致之此心黮暗被鑊然照破,本具之內在光明朗照靈府,驅散所有黑暗陰霾。所謂的「身殃」,表面上是外在的人生困境和身體災禍,實則皆是心靈牢獄之自我捆縛,一旦開悟見體,則自性忽發大光明,如猛火烈焰,燒盡一切煩惱捆縛。

開悟之後就是保持和遵循此無生無滅,發大光明之自性本體,這就是所謂「襲常」,也就是「守其母」。(網絡資料匯編)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